科信所获奖科技成果统计表
序号
|
奖励年度
|
奖励名称
|
等级
|
成果名称
|
完成单位
|
第一完成人
|
执行时间
|
1
|
1986
|
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奖
|
三等
|
国外林业概况
|
科信所
|
关百钧
|
1972~1974
|
2
|
1986
|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国外林业发展战略调研文集
|
科信所
|
魏宝麟
|
1982
|
3
|
1988
|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林业技术改造问题的研究
|
科信所
|
魏宝麟
|
1984~1986
|
4
|
1989
|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林业汉语主题词表
|
科信所
|
孙本久
|
1978~1985
|
5
|
1989
|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70~80年代初国外林业技术水平文集
|
科信所
|
魏宝麟
|
1983
|
6
|
1991
|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世界林业事实数据库的研建
|
科信所
|
朱石麟
|
1986~1989
|
7
|
1991
|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用WS文本文件进行刊物编辑建库和SAB微机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建
|
科信所
|
王忠明
|
1988~1990
|
8
|
1993
|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中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和改进建议
|
科信所
|
林凤鸣
|
1990
|
9
|
1994
|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世界林业研究
|
科信所
|
关百钧
|
1986~1989
|
10
|
1996
|
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奖
|
二等
|
中国林业科技信息系统工程
|
科信所
|
侯元兆
|
1989~1996
|
11
|
1996
|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国外林业产业政策研究
|
科信所
|
林凤鸣
|
1989~1993
|
12
|
1996
|
国家科委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奖
|
三等
|
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
|
科信所
|
侯元兆
|
1993~1994
|
13
|
1997
|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
|
科信所
|
侯元兆
|
1993~1994
|
14
|
1997
|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思茅林业行动计划
|
科信所
|
施昆山
|
1992~1994
|
15
|
1997
|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中国竹类综合数据库
|
科信所
|
李卫东
|
1993~1994
|
16
|
1997
|
海南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中国海南岛森林分类经营永续利用示范ITTOPD14/92Rev.2(F)
|
科信所
|
侯元兆 (主要参加人)
|
1993~2002
|
17
|
1998
|
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市场经济国家国有林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
科信所
|
李智勇
|
1994~1996
|
18
|
1999
|
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专业科技查新科学化和规范化及系统管理研究
|
科信所
|
丁蕴一
|
1996~1998
|
19
|
2002
|
北京市林业局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昌平区森林资源价值核算
|
科信所
|
李忠魁(北京市林业局报奖)
|
2001~2002
|
科信所获奖成果介绍
1、国外林业概况
该项成果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国外的林业现状、科技水平、发展趋势和65个国家的林业进行了全面系统论述,观点正确,针对性强,数据充实,在学术上达到了国际水平。
创新点:(1)针对世界森林资源面临的危机,木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环境污染严重等情况,着重论述了有关世界森林资源的演变,木材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森林在维护和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2) 明确提出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加强集约经营,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和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等观点;(3)客观地反映了国外林业的发展战略和科技水平。(4)分析研究了65个不同类型国家和林业科学技术和生产方面的经验及发展趋势。
1986年获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奖三等奖
2、国外林业发展战略调研文集
《国外林业发展战略调研文集》按社会制度和林业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印度、日本、美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7个国家作为调研对象,分别对这些国家的林业发展史,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战略重点、战略措施以及所采取的各项林业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和系统的分析。
《文集》中论述的某些经验和教训,诸如美、德、日多种利用森林资源,全面发挥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战略;印度发展社会林业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法国为解决育林基金问题制定的政策和措施;苏联调整森工政策大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的经验;日本争取在50年内实现木材自给的长期发展规划;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大面积营造针叶纯林的教训;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农林水综合治理的经验等;对我国制定林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起到了借鉴和参考作用。
1986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林业技术改造问题的研究
本专题是“2000年农业技术改造”课题的组成部分,是由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布置的,目的是为制定1986-2000年《全国农村发展纲要》提供依据。 本项研究侧重从宏观上探讨林业技术改造问题,着眼于战略性、政策性和综合性。研究报告分3个层次:一是整个林业系统的综合研究报告,内容有林业面临的三大挑战;林业技术改造的战略目标;林业技术改造的重点和内容;林业技术改造的保证措施。二是各生产系统的综合研究报告,包括造林、营林、林业工业企业、木材工业和林化工业的技术改造。三是各单项生产技术的研究报告。
1988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4、林业汉语主题词表
《林业汉语主题词表》是《汉语主题词表》的林业分册。是供林业系统各级图书情报、科研、教学、生产单位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情报检索, 科技档案及科研成果管理使用的专业工具书。可供编制各类文献的主题目录和主题索引。本表选词原则是突出林业, 兼顾相关。体系结构设计力求与《综合表》一致。《林业表》是由前言、目录、使用说明、主表、辅表五部分构成, 符合国家编表要求。全表共收词12274个, 其中正式主题词9656个, 非正式主题词2630个, 全部主题词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每个款目主题词下均设参照系统“用”、“代”、“属”、“分”各参照项。辅表由范畴索引、词族索引、森林动植物专有名词拉汉对照索引组成。主表与辅表共同构成《林业汉语主题词表》完整的体系结构, 其质量达到了国内同类表的先进水平,填补了林业系统情报工作的空白。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词表体系结构的设计力求与《汉语主题词表》一致, 在此前提下: ⑴突出林业特点, 在范畴索引的设计上, 避开从基础到专业的常规分类法, 把林业专业放在首位, 基础学科与相关学科放在后边,主次分明。⑵确定选词比例, 即专业词多选些、细一些, 基础和相关学科词要精选, 适当控制词量。⑶将只有一级属分关系的词族不列入词族表, 只在主表中反映, 减少重复又节省版面,缩小体积,方便使用。(4)在语言对照索引的编制上,采用两步走的方针,即先做森林动植物拉汉名称对照索引, 以解决树种和昆虫的同种异名和同名异种的问题, 以保证标引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1989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5、70-80年代初国外林业技术水平文集
本《文集》共约80万字, 分两个层次。第1层次为综合部分, 从宏观上对国外的营林、木材采运、木材加工以及林业经济、教育、科研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第2层次为营林、木材采运、木材加工和林化四个分册, 从专业角度详细地分析论述了国外各学科的技术现状,、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 文中引述了大量的经济技术数据。《文集》针对林业科技进步的需要, 从林业各个领域翔实地反映了先进国家的林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 对生产、教学、科研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较高的借鉴和利用价值; 《文集》栏目齐全, 层次清晰, 信息量大、内容翔实,观点与论证正确,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中央和地方林业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1989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6、世界林业事实数据库的研建
该库搜集了世界120多个国家近50年来的林业科学数据和事实, 为领导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原始数据和信息。由于林业涉及专业和学科较多, 故按专业将原始数据划分为10个分库, 并尽可能扩大分库的信息量, 较好地解决原始数据多, 贮存空间小和运行速度慢等问题。10个分库的总数据量为7263条记录。其中: 森林资源分库收录各国人口国土和森林面积、蓄积量、年生长量、树种组成等数据524条, 涉及106个国家; 森林经营分库收录造林、抚育、施肥、国家公园、苗圃和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数据770条, 涉及69个国家, 森保分库收录病虫害、火灾及其防治面积等数据288条; 木材工业分库收录制材、三板生产规模、产量、设备、生产效益等数据513条, 涉及28个国家; 林产品贸易分库收录林产品进出口量、价值和贸易等数据1975条,涉及79个国家; 采伐后运输分库收录采伐运输和加工设备等数据60条, 涉及 11个国家; 产量和价格分库收录林产品产量和价格等数据1 975条, 涉及79个国家; 投资和费用分库收录造林、抚育、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科研教育投资数据50条, 涉及20个国家。教育和科研分库收录林业院校、科研机构和图书馆方面数据1031条, 涉及120个国家; 政策和法规分库收录21个国家的林业政策和法令方面数据77条。该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为解决微机不便贮存运行大量数据的难点, 建10个专业分库, 尽量扩大分库信息。(2)在不降低检索速度的同时, 引用总库和分库概念, 由一套软件控制, 使不同结构分库形成一个整体, 解决分库的接口问题。(3)将10个分库分为实用型数据库及结构型数据库。(4)集数值型和事实型数据为一身, 库中文本字段的开辟和管理有创新, 解决了难以处理和各分库只能独立运行的问题。
1991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7、用WS文本文件进行刊物编辑建库和SAB微机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建
该研究针对检索刊物的计算机编辑与文献数据库一体化和事实型与数值型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分别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 提出了用WS文本文件进行刊物编辑和建库的新模式, 编写了一系列应用程序; 详细介绍用WS文本文件进行刊物编辑和建库的原理和基本工作流程; 采用标准字处理软件(中、英文WS), 严格按文摘刊物的国家标准著录格式进行录入, 不加任何标识符。英文版用英文处理软件(WS2000、Wordprefect等), 其具拼写检查功能。通过一系列应用程序的开发, 实现WS文本文件转成正式排版文件, 刊物胶印出版; 排版文件分解生成ISO2709格式文件, 可利用微机通用信息系统MicroCDS/ISIS以及其它情报检索软件建库。SAB微机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特点是不需用户做任何编程工作, 直接使用; 为在同一目录下统一管理多个数据库, 系统采用了总库与分库划分的概念, 完全自定义的数据库结构和多种形式的自定义表格结构, 解决了使用同一软件管理多个不同类型数据库总库和分库的问题; 当用户定义或键入某一总库代码后, 该系统便立即成为该总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采用多机并同时录入集中建库; 对数据库索引技术进行优化处理, 大幅度提高磁盘储存空间和索引速度; 具多种类型表格输出方式和多种统计运算功能; 采用公式化并可任意组合的检索组织形式, 对检索结果进行处理; 解决了D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转换接口及为用户解决总库扩充模块接口与软硬件适应的技术问题。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解决了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和“科印”排版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技术和将WS文本转成正式排版文本文件, 再将其分解转成ISO2709格式, 成为文献库。(2)SAB管理系统实现了快速索引和检索,提高磁盘贮存和利用率, 设计了与DBASEⅢ数据库文件、OFFICE报表文件直接转换接口。
1991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8、中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和改进建议
该项成果采用层次分析、对比研究和专家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首次对我国近10年来的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详细介绍了我国近10年来(1981~1989)林产品贸易和技术设备引进情况, 指出林产品的大量进口和技术设备的引进对缓和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和提高行业总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阐述了当前林产品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森工企业“两危”局面仍在扩大等, 提出的改进我国林产品贸易的6条具体建议, 符合我国情和林情, 切实可行, 建议的主要内容已为国务院有关决策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采纳, 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说服力, 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采用四结合原则, 即进出口结合、林产品贸易与设备引进结合、林业与相关部门结合、林产品贸易与林业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结合。对比内容包括与国内、外对比, 进出口对比和进口额与林业投资额对比等。
创新点: (1)首次揭示了建国41年来营林投资仅为近10年全国林产品进口额的6.4%和10年间我们为国外营林投入30多亿美元的惊人事实。(2)指明了我国今后的巨大林产品缺口不可能依靠进口解决和我国具备自力更生能力满足林产品需求的原因。因为我国不仅拥有大量适宜于建立林产品基地的荒山荒地, 且增加营林投入所需资金也是完全拿得出来的。(3)说明了要解决国内造林没钱而向国外买木头有钱的问题, 关键是必须深化改革, 调整产业政策, 以及把林产品贸易工作纳入林业统一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993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9、世界林业研究
该项成果提出的主要新观点:(1)当代世界森林资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澄清了“世界森林资源普遍枯竭”的模糊观念;(2)改进木材消费结构和林产品结构是制定林产工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的观点,向剩余物要资源,向加工深度要产值,向林产工业要育林资金的策略;(3)随着森林的发展,世界林业过去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现在又由现代林业向森林多效益林业转移;(4)当今世界营林和森工科技发展迅速,已成为发展林业生产的关键因素;(5)明确地提出了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森林能源等研究是当今世界林业科研的主攻方向;(6)林业教育必须与林业发展相联系。
1994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0、中国林业科技信息系统工程
该成果是1956年我国制定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来, 历经38年的研究、开发、建设, 经过多代林业信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特别是经过近8年来推行的现代化研建阶段所执行的大小约30个专项工程, 最终建成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林业科技信息系统工程, 是中国林业科技信息的奠基性工程。形成了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为核心的中国林业科技一次文献体系。创办了一个与国内外相比最为完整的林业科技检索期刊体系, 拥有检索刊物(或专辑)9种(其中英文版2种)和报道刊物7种(其中英文版2种), 共出版约450期, 系统地报道了国内外林业科技文献约28万篇。大力进行了林业数据库开发与引进,已构成了一个电子信息载体体系, 容纳的信息量超过了图书馆馆藏, 其中有些数据库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声誉。还开发建成了一个具有全方位功能的、国内外联通的计算机网络。该系统工程已具备强大的服务功能, 目前已拥有10多项服务窗口或途径, 其服务手段符合中国国情(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中国林业科技信息系统工程”还在组织与人才, 国际合作方面, 获得了强大的支持与发展的保障。在这两个领域, 开展了大量工作。该工程确系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主要由8个子系统构成。这8个子系统, 包容了各主要的信息技术领域, 各个子系统所体现出来的技术水准, 与国内外没有明显差距并且在许多环节上有创造和创新。从内函讲, 该系统工程具有多层次、大容量、深梯度的特点。从技术讲, 该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实用性、先进性与创新性。
1996年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二等奖
11、国外林业产业政策研究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从历史发展角度,紧密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而从环境革命高度,深入探讨了林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背景,阐述了各个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对林业产业的需求、林业经营目标和产业政策,以及采取的主要措施。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普遍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原始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阶段和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工业社会的工业革命阶段、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大发展阶段,以及以1972年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会议为起点的生态化阶段,我们认为林业产业的发展也相应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森林原始利用阶段、林业产业形成阶段、林业产业停滞阶段和恢复阶段,林业产业大发展阶段,以及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全面发展的生态化林业阶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研究和分析了当代世界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同时介绍和分析了世界林业产业政策的发展趋势及2010年世界林产品需求结构和生产格局的变化趋势。在结论部分,提出了世界(包括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林业产业正朝着持续林业发展的趋同化趋势,具体指明了5个趋同化方向,并结合我国林业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5项具体建议。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各个发展阶段系统研究世界林业产业政策,在国内外尚属首次。作者在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根据林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划分林业发展阶段的新论点,并首次提出以1972年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会议为标志,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林业产业由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主进入以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化林业阶段,以及未来林业产业的趋同化发展趋势。
1996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2、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
该研究成果把森林分为林地、林分、森林环境资源三个部分分别进行了核算。主要内容包括: 林分价值量的核算研究、林地价值量的核算研究、森林环境资源价值量的核算研究、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该研究首次系统地对全国的林分、林地及森林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了全面核算。将全国划分为30个自然林价区, 采用标准序列林价法及“霍得林”定律, 通过调整系数,计算出全国各省区不同林种、林龄的价值量; 采用收益法和收益倍数法计算了各省区林地的价值量; 根据森林区域水量平衡法等对森林每年的涵养水源总量、固碳供氧总量、减少土壤侵蚀总量等指标进行了计算。 该项研究首次按林分、林地和森林环境资源分解体系核算了我国森林资源的价值量, 得出了总价值量为13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同时就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建议。整个研究较以前的国内研究有突破, 较日本等国的研究在方法上有所改进。该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点: 该成果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有些方法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尤其是对森林资源三个成分的划分, 对未成林林分蓄积的数学模型估算方法, 以全国30个行政区作为自然林价区, 用标准序列林价和CSPI指数用数学方法计算全国各省区的林种、林龄价值量方法, 对林地价值量的核算采用了收益法, 首次计算了各省区的基础林地价格, 以及对森林资源价值进行计算的方法等都是一个创新。首次用价值量指标反映了我国森林资源的资产。这些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为制定森林公益效能补偿政策提供了参考。
199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3、思茅林业行动计划
该成果以中国新的经济政策和“八五计划”为指导, 按照热带林行动计划(TFAP)的基本框架, 结合云南省和思茅地区的实际, 在国内外实地调查研究和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采用定量、聚类分析、回归法、类推法等, 以辨证唯物主义和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观点, 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思茅地区土地利用、薪材与农村能源、林产品利用、森林保护、科技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思茅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 准确地抓住了国际林业热点问题, 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11个领域29个合作项目,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该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 在国际同类研究中居先进水平, 对相同地区很有参考价值, 已获得荷兰政府无偿援助1 500万美元, 在云南省实施森林保护和社区发展19个子项目, 涉及思茅、保山等5个地州, 促进边疆地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该成果总体上在同类研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点: ⑴对思茅林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做了客观和科学的分析, 指出思茅地区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 又存在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落后、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⑵正确提出了思茅林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解决好薪材与农村能源; 帮助农民发展社区林业; 加强澜沧江等三大水系流域的防护、治理和改造; 建立新型林业管理体制。⑶提出了思茅林业发展的5项原则: 发展林业要与发展山区经济, 促进科技进步相结合; 发展林业必须处理好农、林、牧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要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供给与需求以及均衡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林产工业建设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发展林业必须加强科技教育。⑷为云南省和思茅地区的国际合作打开了窗口。
199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4、中国竹类综合数据库
中国竹类综合数据库由4个部分的24个不同类型结构的分库组成,分中英文两个版本, 信息总量为20195条,其中中文版分库总信息量10830条, 英文版分库总信息量9365条。建有4个图文数据库, 实现了图文合一管理,扫入彩图190张, 黑白图片71张。集文献、事实和图像数据为一身。该库选择社会上大家公认的软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即节省人物力, 也缩短了软件开发周期并利于用户使用。开发了一个实用的界面程序, 使micro CDS/ISIS Foxbase和SAB等3套软件系统建成的各个分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便于用户操作和管理。该数据库的建成,填补了我国林业、轻工、造纸、供销等部门在利用计算机管理竹类综合信息方面的空白。
199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5、市场经济国家国有林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作为软科学领域的研究项目,“市场经济国家国有林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分别对美国、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奥地利、瑞典、英国和印度9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林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了完整的资料收集、深入的国别研究、综合的模式诊断和系统的政策分析。其主要研究内容为:1.背景研究。将美国、德国、日本等9个国家的国有林业置于这些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国有林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2.发展道路研究。根据市场经济国家工业化道路的规律和特点,对其国有林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期,对国有林的发展道路进行归类。3.管理制度研究。通过对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自由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和国家市场经济三种市场经济模式的规律和特点的剖析,研究所属国家国有林的管理制度和适用条件,以期比较借鉴。4.经营模式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家国有林经营模式的形成和演变与这些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与调整的关生研究,总结和归类具有代表性的国有林经营模式。5.政策体系研究。针对国有林具有较强的公益事业的特点,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国家对其国有林经济管理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乾地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的国有林经营管理政策设计提供依据和比较借鉴。
本项研究的特点有:1.将市场经济国家国有林发展模式的研究置于其国家工业化道路、经济制度和产业政策背景下进行系统地比较研究;2.选取了美国、德国、日本等9个国家进行国有林经营模式的国别研究和典型剖析;3.项目完成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林业保护体系”的政策设计具有针对性、创新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1998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16、专业科技查新科学化和规范化及系统管理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查新概念新提法;查新机理研究;非0化技术;相关分析方法;查新报告科学化;专业查新最佳模式和管理规范化。重点推广单位:中国石化集团信息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铁道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辐射单位:201个(参加全国查新技术培训,由本项主持单位负责主讲查新报告和管理制度),培训人员655人(全部获得上岗证书)效益:在研期间(1995~1998)主持单位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一级查新单位的一类单位;4个重点推广单位中3个晋升为国家一级单位,清华大学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高校重点查新单位。技术服务净收入86.2万元,其中主持单位21.5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关键技术:1.非0化技术,揭示了引起0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特别对无公开文献的各种情况进行了成功的非0化处理。即:超时差一延长检索期或专家咨询;落后技术-专家咨询、扩大间接可比文献;文献形式不符-转换形式;印刷出版时差-手工补检1年文献;中国特色、独特自然地理区-缩至相应范围;中国特有种、国外特有种-限定国内或某国;跨学科边缘研究项目-专家咨询、手检;同种异名-正名。2.相关分析方法:该研究概括出的25种类型,解决了查新由文献“表面形式”的比较进入“内容”差异性比较的过渡关键技术。3.价值分析与创新信息综合判断方法:把是否实际解决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判断信息价值的唯一标准。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三性(先进性、新颖性、实习性)的创新信息。提出的价值分析法和创新判断综合比较法提供了创新判断的基本方法。4.提出专业查新管理最佳模式,找到了由于专家介入可能产生片面性的抑制方法,从而保证了查新结论的可靠性与权威性。
创新点:1.从创新信息采集和评估角度对科技查新的概念内涵做了剖析,提出“科技查新就是查创新点,创新点则包括先进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的观点,通过信息检索手段、对比分析和创新判断,为成果水平评价和立题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深化了对查新工作的认识。2.在查新技术方面,较好地提出了在机检为0的情况下进行非0化处理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多种比较分析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从文献分析到提出创新点的关键技术环节。3.采用了在查新过程中信息专家与学科专家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实践证明可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查新规章制度。
1999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